
在肿瘤诊疗中,现代医学的影像检查为病情判断提供了精准依据,而中医的“望闻问切”四诊合参中国十大正规炒股平台,则像一把解读身体内部密码的钥匙,从整体上捕捉肿瘤患者的健康信号。那么中医是如何通过“望闻问切”诊断出肿瘤患者的病情及其发展情况的呢?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成华东区医院的马长春主任为我们解答。
望诊:从外在表象看内在病变
中医望诊首重面色,肿瘤患者常出现面色晦暗、萎黄或青紫等异常。如面色晦暗多提示气血瘀滞,而萎黄则可能是脾胃虚弱、气血不足的表现,这些都与肿瘤导致的机体失衡密切相关;
舌苔和舌质更是重要指征,舌边出现瘀点、瘀斑,往往暗示体内有瘀血内停,这在肝癌、胃癌患者中较为常见;
舌苔厚腻则可能提示痰湿壅盛,与肺癌、肠癌的发病机制有一定关联。此外,望形体也很关键,短期内不明原因的消瘦,是肿瘤患者常见的体征变化,中医认为这是正气耗损、邪气亢盛的表现。
展开剩余68%闻诊:从声音气味辨病位虚实
闻诊分为听声音和嗅气味两部分。成华东区医院马长春主任告诉我们:肿瘤患者的声音常出现异常,如肺癌患者可能会出现声音嘶哑,这是肺阴亏虚、声带失养所致;
胃癌患者多有嗳气酸腐,提示胃气上逆、食积不化;
嗅气味也能提供重要线索,口腔有腐臭气味可能与口腔癌或消化道肿瘤有关,这是由于肿瘤组织坏死、湿热内蕴产生的异味;
小便黄赤腥臭则可能提示泌尿系统肿瘤,多为湿热下注的表现。
问诊:从细节信息探病因病程
中医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疼痛性质、部位和伴随症状,如肿瘤引起的疼痛多为刺痛、固定不移,这是瘀血阻滞的特征;若疼痛喜温喜按,则可能兼夹虚寒。
同时,成华东区医院马长春主任还会关注患者的饮食、睡眠、二便情况,如肝癌患者常出现食少腹胀、大便溏薄,这是肝郁脾虚的表现;而肠癌患者多有便血、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。通过追问发病过程和治疗史,能更全面地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。
切诊:从脉象变化知正气盛衰
切诊主要是脉诊,肿瘤患者的脉象多以虚脉、实脉或虚实夹杂脉为主。早期肿瘤患者可能脉象弦滑,提示邪气初聚;中期常出现脉细弱,表明正气已伤;晚期则多为脉沉伏无力,是正气衰竭的表现。
如乳腺癌患者常出现脉弦细,提示肝郁气滞、气血不足;胰腺癌患者多脉涩,反映瘀血内结、气机不畅。脉象的变化还能及时反映治疗效果,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。
中医“望闻问切”四诊合参,强调从整体出发判断病情,既关注肿瘤局部病变,更重视患者整体的体质状态。成华东区医院马长春主任:这种诊断方法与现代医学检查相互补充,能为肿瘤诊疗提供更全面的依据,助力实现精准治疗和个体化调理,为患者带来更多康复希望。
马长春主任曾接诊过一个肺癌晚期患者,经西医多次治疗后并无明显好转,找到马主任中医治疗,马长春为其望闻问切中国十大正规炒股平台,四诊合参。发现其面色晦暗,舌体胖大苔厚腻,脉象沉细无力。马长春主任通过详细问诊与辨证,判定其证型为"肺脾气虚、痰瘀互结",单纯对抗肿瘤只会进一步耗损元气,必须先通过中医调理恢复机体耐受力,再与西医治疗形成协同。治疗三个月后,这位肺肿瘤患者复查CT显示肺部原发灶缩小30%,胸膜转移灶明显吸收。他已能自主散步半小时,甚至可以帮家人做简单家务。
发布于:四川省瑶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